3月5日上午9时,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。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。
5次提及“物流”
1次提及“快递”
3次提及“交通”
5次提及“货物”
1次提及“流通”
1次提及“配送”
1次提及“海外仓”
1次提及“电商”
1次提及“跨境电商”
1次提及“跨境服务”
2次提及“公路”
1次提及“线上线下”
1次提及“通关便利化”
1次提及“进口”
9次提及“进出口“
12次提及“出口”
3次提及“产业链”
1次提及“产业链供应链”
8次提及“绿色”
3次提及“低碳”
1次提及“碳达峰碳中和”
9次提及“基础设施”
7次提及“减税”
8次提及“降费”
2次提及“数字化”
2次提及“智能化”
4次提及“协同”
8次提及“高质量”
4次提及“供给侧”
4次提及“结构性”
8次提及“制造业”
3次提及“实体经济”
3次提及“服务业”
3次提及“零售”

6次提及“乡村振兴”
3次提及“一带一路”
1次提及“长江经济带”
1次提及“京津冀”
1次提及“粤港澳大湾区”
2次提及“海南自由贸易港”
1次提及“综试区”
4次提及“城镇化”
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。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。这一年,我国经济发展遇到疫情等国内外多重超预期因素冲击。面对经济新的下行压力,果断应对、及时调控,动用近年储备的政策工具,靠前实施既定政策举措,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出台实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,部署稳住经济大盘工作,加强对地方落实政策的督导服务,支持各地挖掘政策潜力,支持经济大省勇挑大梁,突出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,推动经济企稳回升。全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%,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,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降到5.5%,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%。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7.7%。财政赤字率控制在2.8%,中央财政收支符合预算、支出略有结余。——针对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剧,加大纾困支持力度。受疫情等因素冲击,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遇到特殊困难。全年增值税留抵退税超过2.4万亿元,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,缓税缓费7500多亿元。为有力支持减税降费政策落实,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大幅增加。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,降低融资成本,新发放企业贷款平均利率降至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,对普惠小微贷款阶段性减息。——针对有效需求不足的突出矛盾,多措并举扩投资促消费稳外贸。全年基础设施、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9.4%、9.1%,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.1%,一定程度弥补了消费收缩缺口。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,采取减免车辆购置税等措施促进汽车消费,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93.4%,开展绿色智能家电、绿色建材下乡,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基本稳定。帮助外贸企业解决原材料、用工、物流等难题,提升港口集疏运效率,及时回应和解决外资企业关切,货物进出口好于预期,实际使用外资稳定增长。——针对就业压力凸显,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支持。对困难行业企业社保费实施缓缴,大幅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返还比例,增加稳岗扩岗补助。落实担保贷款、租金减免等创业支持政策。脱贫人口务工规模超过3200万人、实现稳中有增。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。——针对全球通胀高企带来的影响,以粮食和能源为重点做好保供稳价。去年全球通胀达到40多年来新高,国内价格稳定面临较大压力。发挥煤炭主体能源作用,增加煤炭先进产能,加大对发电供热企业支持力度,保障能源正常供应。在全球高通胀的背景下,我国物价保持较低水平,尤为难得。
——针对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增多,强化基本民生保障。阶段性扩大低保等社会保障政策覆盖面,将更多困难群体纳入保障范围。延续实施失业保险保障扩围政策,共向1000多万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待遇。向更多低收入群众发放价格补贴,约6700万人受益。做好因疫因灾遇困群众临时救助工作,切实兜住民生底线。
经过艰苦努力,当前消费需求、市场流通、工业生产、企业预期等明显向好,经济增长正在企稳向上,我国经济有巨大潜力和发展动力。